课程资源bull自然生态因暖而湿
2022/6/19 来源:不详上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因暖而湿
最近这些年,关于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的话题不少,河流湖泊水位上升,地下水上升的消息。毕竟,这些似乎都代表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趋势!
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暖湿化会让西北从干旱少水转变为多雨湿润吗?或许,现实并非如此!
因暖而湿
最近这些年,有诸多证据证明,西北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暖湿化倾向,例如青海湖面积的扩大,例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好转,这都是西北地区暖湿化的重要证据。
然而,对于西北生态环境的好转,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更不能沾沾自喜,以为西北要变身江南,因为,弄清楚原因更为重要,生态环境的好转能否持续才是关键。
其实,关于暖湿化,多数人只关心那个湿字,因为湿代表着生机,却忽略了暖。
暖湿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即要先暖,才可能湿。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来源最主要的是冰川融水,例如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流塔里木河,其主要的几个源头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和开都孔雀河都是昆仑山或天山的冰川融水形成的。
塔里木河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四大源头出山口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就达到了亿立方米,占了塔里木河总水量的58%左右。
如果没有昆仑山和天山的高山冰川,塔里木河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流经超公里的距离,因为,单靠自然降水,完全无法补给塔里木河的消耗。
其实,不光是塔里木河,伊犁河,甘肃最大的内流河黑河,以及重要的内流河石羊河,甚至中亚地区的阿姆河,锡尔河,其形成原理都基本相似,即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
毕竟,西北到中亚一带,自然降水稀少,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例如我国西北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毫米,甚至不足50毫米,但蒸发量能高达毫米甚至毫米,这么巨大的差异,使得自然降水对水资源的整体贡献非常小。
尽管最近这些年,因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西北也经常会出现关于极端降水的新闻,例如最近几天,新疆克孜勒苏的乌恰县和阿合奇县就先后打破了当地单日降雨量极值,但是,这样的强降雨并非天天有,甚至今年有下一次再出现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毕竟,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大气含水量稀少,降水量少是根本的天气特征。突然某一年出现极端天气,下了毫米的雨,从数据上看,这个地区的降雨多了一倍,应该是极端湿润的情况了,但是相较于当地毫米的蒸发量来说,这多出的毫米雨依旧杯水车薪难以起到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作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暖湿化一定不是因为降水量增加了,所以湿润了,因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显著。
真正暖湿化的原因是因为温暖,导致了更多的冰川融化才使得西北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水资源。
冰川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西北内陆高山上的冰川,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这些冰川的出现并非是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形成的,例如天山冰川,大致形成于-万年前,冰龄有数百年到数十万年不等。
如此长的时间维度上,才能累计如此巨量的水资源,因此,站在短期的角度看,可以说用了就没了。
实际上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过去40年,天山损失了22%的冰川总量,20世纪末期的时候,因为冰川损失,祁连山的每年的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减少了超过10亿立方米。
所以,暖湿化的另一个重要因子,气温升高,正在损害冰川,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
如果冰川彻底消融,那么西北地区的暖湿化进程也将不复存在,毕竟丧失了冰川融水,西北只会更加干旱!
暖湿化的另外一个恶果是蒸发量变大
-年西北地区47个气象站的平均年降水量大概在毫米,而-9年这47个气象站的年均降水量上升到了毫米,平均增加了24毫米左右的降水,也就是20%左右的降水量。
但是,同一时期,上述地区的年蒸发量却增加了40毫米左右,由这个数据不难发现,多出来的降水,赶不上蒸发的增加,实际上,这一地区反而变的更加干旱了。
除非,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能够成倍甚至数倍的增加,才有可能在自然降水这一项上实现真正的湿润化,但显然,现在的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设想。
暖湿化其实并非西北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的良药,毕竟,西北地区的气候并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因为偏暖,导致了冰川融水增加,从而增加了河湖的径流量,这并非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旦冰川消耗殆尽,这等于彻底断掉西北地区的生机。
所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刻不容缓,否则,眼下的绿意将很可能只是饮鸩止渴!
图文参考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如此这般学地理
rczhbxuedili
长按识别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