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武汉光谷之眼,以建筑科技之名探索

2024/10/2 来源:不详

光谷东最近出现一个长相奇特的建筑,引得大家争相打卡。两瓣金属外衣包裹着透明玻璃球,在阳光下印出天空的色彩,流畅线条勾勒出建筑形状,宛如一粒来自未来世界的种子。这就是被誉为“光谷之眼”的中国建筑科技馆。中国建筑科技馆是武汉今年第一家新开放的场馆,也是中国首家以建筑科技为主题的展馆。它的主体建筑由台湾著名设计师李祖原先生设计,著名的“台北大楼”也出自他手。李祖原先生一直主张“中国式建筑”的实践,而中国建筑科技馆也融入院之转化、种子圣殿、荆楚文化设计理念。外观设计则取意于一颗即将萌芽的种子,寓意中国建筑科技馆将作为建筑文化与思想的孵化器。作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圣地,科技馆的建造体量自然庞大。创作与建造就历时6年,平方米的种子幕墙,采用块双曲面板组成,没有面板一块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奇特的展馆里到底有哪些内容呢?下面就跟着我一探究竟吧。按照程序进入展馆,首先就被序厅的氛围感染。圆形序厅周围的立柱上摆着各种样式的榫卯结构。抬头则是不断变化的巨幅星象图,可以窥见古人对于宇宙探索的智慧。走过序厅,视野豁然开朗,光线透过前台的玻璃幕墙洒落整个大厅,在地面上投射出好看的纹理。一楼的展区现在在开放火神山·医院建设纪实展览,时间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展厅内详细记录了抗疫时期的关键日期,并绘制时间轴。封城,驰援,医院开建,医院交付,封闭管理,闭院,清零......短短几字,却千斤重,它替我们记录着全国人民为之攻克艰险的数月时光。配上当时的现场照片,不禁令人动容,这是我们亲历的日子。不时有游客在在展示墙前久久站立,这些数秒读完的关键词,对于每个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难以移步的理由。除了时间轴,其他展墙上还详细记录着有关于疫情的一切。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日常记录,搭建火神山、医院的工程组报名信息,医院建设的科技支撑,每一项内容,都让人回忆起那万众一心的抗疫时期。展厅内还摆设了火神山、医院模型,新闻上图景重现眼前。除了一楼限时展览,科技馆的重磅内容就是古代、荆楚、现代、未来四个主题建筑展厅。每个展厅风格迥异,各有看点。通往展厅的阶梯古代建筑的材料只有“土”与“木”,但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地诞生了精妙复杂的斗拱木结构建筑。在古代建筑展厅,你能看到年前的河姆渡房屋模型,也能看到运用复杂榫卯结构的太和殿。还有那些精致的雕窗和榫卯结构,让人沉浸在对于古代世界的探索中。还原的佛光山东大殿榫卯每观摩一处模型,都被古人对于建筑的奇思妙想所震撼,在没有钢筋水泥的时代,他们用智慧和对美学的追求,勾勒出一个个精妙绝伦的传世建筑。厅内有个高大的木质模型塔,原型是与比萨斜塔和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竖剖面能清晰的看到木塔内部复杂的结构,全塔采用54种斗拱,每个斗拱都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使得这座约年前的珍贵建筑至今屹立不倒。现代建筑对于我们来说是最熟悉的,但是从未如此详细的了解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背后蕴含了多么令人惊叹的科技力量。智慧城市展厅部分则向我们勾勒出未来之城的模样。绿色建筑节能技术、自修复混凝土、会发光的膜,这些可能组成就是未来雏形的元素。展厅内还可以DIY自己的建筑,用画笔画下你想象中的建筑,或是在电子屏幕上组建自己的家,都是很有意思的小互动。你想象中的未来建筑是什么样子?在这里,设计师们脑洞大开,将他们关于未来的详细呈现在眼前。未来建筑展厅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互动装置,七个垂直管道从上空垂落,站在对应的位置仰头,就可以触发一段关于未来探索的视频影像。荆楚建筑展厅囊括的信息很多,汇集了荆楚大地从古至今的建筑成就。盘龙城遗址模型,到江汉路上如今仍在使用的各大银行建筑,每个建筑背后的故事都一一做了解读,建筑迷绝对不可错过。武汉多种多样的教堂,是西方舶来建筑的代表形式。年由意大利传教士设计的花园山天主教堂,系罗马风巴西利亚卡式建筑,位于汉口上海路的圣若瑟堂则是典型的巴洛克式风格,而欧式风格显著的古德寺则是由中国设计师设计。厅内还设置了全息投影屏,在操作屏上按下按键,就可以在度观察建筑结构。中国建筑科技馆相关信息『开放时间』8月19日-9月26日期间每周五、周六、周日09:00-17:00(16:30停止入馆)9月26日起周二至周日09: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和特殊情况除外)『场馆信息』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晨晖街3号交通1、地铁11号线至豹澥站D口2、公交///路至高新大道高科园路站3、自驾搜“中国建筑科技馆”,停车场免费开放-End-来源指尖武汉侵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