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州巡礼丨克州万山之州让薄土生金

2023/2/15 来源:不详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http://www.bdfyy999.com/m/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积极推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围绕抓好种子工程、粮食安全、棉花生产、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节水工程、智慧农业、农业产业化“八件事”,在地形地貌复杂、缺少耕地的现实面前,不等不靠,做活土地“文章”,种出生活的新希望。

天山网记者宋卫国克州记者站祖丽皮亚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素有“万山之州”的美誉。巍峨的昆仑山脉延伸出无数大大小小的山,谷地、盆地遍布山间,山地占全州面积的90%,平地在这里显得十分珍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州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用“活”土地方面下足功夫,厚植发展动能,无论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难题,还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克州正用勤劳和智慧在帕米尔高原创造一个个辉煌。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欢声笑语、农家院落里绿意盎然、戈壁荒滩林木葱郁……行走在“万山之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扑面而来。

搬出大山谋求新变

“麦麦提乌吉,你家的西红柿还有没有了?我想再进一些西红柿。”5月23日,刚刚从蔬菜大棚返回易地扶贫安置点昆仑佳苑社区的麦麦提乌吉·希尔艾力,碰到了在小区开菜店的老板。

“这一茬全部被喀什客商预定了,等下一茬吧。”麦麦提乌吉不好意思地摇着头说,“下一茬我一定给你留一些。”

34岁的麦麦提乌吉过去一直生活在克孜勒陶乡艾杰克村,这个藏在大山里的村子距离阿克陶县多公里。搬迁之前,麦麦提乌吉每天的工作就是放好家里30只羊,妻子照顾家里孩子,全家人的收入仅靠这30只羊和一片退化的草场维持。

生活的变化是从搬出大山的那一刻开始的。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麦麦提乌吉和乡亲们一起搬出了大山,住进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

和麦麦提乌吉一起居住在这里的一共有户人,麦麦提乌吉承包了大棚,种起了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王子”。“最近,我正在学机动车驾驶证,打算用今年挣到钱,买一辆新车。”麦麦提乌吉说。

为了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搬迁工程实施之前,阿克陶县就制定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思路,按照易地搬迁群众的意愿谋划新生活。

如今的昆仑佳苑成了搬迁群众就业创业的乐园:古丽巴哈尔·阿洪创办了手工艺专业合作社;乃孜尔·艾依达尔圆了外出就业的梦想;阿依古丽·吐尔地艾买提成了耳机装配厂的工人;萨热·库尔班开起了小饭馆……如今,绿树成荫,设施齐全的昆仑佳苑社区里人们在回廊里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小区里上学读书,劳动力就业率达到%。

如今,搬出大山的人们都有了自己的新生活,翻开了人生新篇章。

阿图什市一角(5月28日无人机拍摄)。翟汝增谢智摄

深耕土地提质增效

“年,我家小麦亩产达公斤,比年亩产高出50公斤。”阿不拉江·司马义自信地说,“今年我要种出更高产量的小麦。”

阿不拉江是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翁艾日克村村民,他家小麦产量的增加得益于克州开展的农业提质增效工程。

“虽然我们乡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7亩,但农民在地里精耕细作,硬是把一亩地种出了1.5亩地的收成。”阿扎克乡党委副书记木沙江·亚苏甫说。

木沙江介绍,为了在有限的耕地里产生更多的收入,阿扎克乡农民收获了冬小麦后,就种上复播玉米,到了秋天作为青储饲料储备,玉米收割完之后刚好又到了冬小麦种植的季节,这种“人闲地不闲”的方式让阿扎克乡粮食作物的亩产值从元提高到了1.2万元。

年,阿扎克乡还实施了小麦品种改良工程,改良后的小麦亩产量从公斤提高到了年的公斤。

经过多年努力,木纳格葡萄已经成了特色林果的“金字招牌”。每年冬天,阿扎克乡都会开展特色林果业的种植培训,在木纳格葡萄生长的关键期,农业技术人员还会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年,阿扎克乡的木纳格葡萄亩产量达到了公斤。

葡萄箱、葡萄干、冷库……围绕木纳格葡萄,阿扎克乡做出了更多的文章:在阿扎克乡产业一条街,当地农民在这里注册成立了22家企业,一年的总产值达1.2亿元。

“我家以前是种葡萄的,现在我开了这家公司,自己生产葡萄干,年总产值达到了多万元。”阿扎克乡布亚买提村村民努尔买买提·孜比不拉说。

年,努尔买买提成立了新疆荣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把葡萄干卖到了北京、广州、郑州、成都等12个城市,还吸纳了村里36人就业。

“人多耕地少,我们就得想办法算细账,从地里挖出更多价值,这样才能让农民富起来。”努尔买买提说。

庭院经济挖掘潜力

山里的地不适合生存,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田里的地太少,便在精耕细作上做文章。如何能让“薄土生金”?克州又将目光转向庭院“巴掌地”。

今年57岁的阿不都吾甫·买买提是阿克陶县玉麦乡加依铁热克村村民,种了多年的地,阿不都吾甫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增收,还得开辟新途径。

年,阿不都吾甫开始琢磨起庭院内外、房前屋后、住宅附近的“巴掌地”,虽不到一亩,但说不定能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这一年,阿克陶县恒裕鑫鸽业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加依铁热克村,阿不都吾甫动了心思:养鸽子不需要太大的地方,庭院刚好派上用场。

说干就干,阿不都吾甫家里的庭院收拾出来后变成了“养鸽场”,10羽、50羽、羽......三年多的努力,阿不都吾甫家饲养的鸽子规模达多羽,现在每个月都能带来多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阿不都吾甫又在庭院一角盖了棚圈,买来2头牛、17只羊,在庭院里专心搞起了养殖业。

在克州,像阿不都吾甫一样,尝到庭院“巴掌地”带来甜头的农民比比皆是。如今,曾经东一块、西一块的庭院“巴掌地”、杂草丛生的闲置地不仅建设得错落有致,更成为村民增收的“钱袋子”。

“发展庭院种植、养殖,能增收,还可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进一步挖掘经济潜力,让每个庭院都发挥更大的效益。”克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加依铁热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方建斌说。

本文来源:天山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3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