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创新成果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从建筑可

2024/10/6 来源:不详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

建筑与城市文明又有什么关联?

科技能为讲好城市建筑故事带来什么新火花?

近年来,上海这座占地多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开启了一场以“建筑可阅读”为名的城市暖心实践,用行动温暖着万居民和从全球奔赴而来的游客们,述说本地建筑的前世今生,传递兼容与创新的城市精神,给出了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卓越人文之城的“上海方案”。

见物:从掀开文物建筑原貌开始?

平均每2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这个覆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但对于全国“经济第一城”的上海而言,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仍无法与其发展增速相匹配。换言之,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也紧迫面临城市人文资源的高效转化利用问题。

蓝天白云之下,五条路交汇处坐落着一栋砖红色8层单体建筑,形似巨轮,吸引了不少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每逢周末游客量竟超过4万人,几乎与上海迪士尼乐园齐平。武康大楼,是民国时期外国高级职员云集的首座外廊式公寓,《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前曾在这里响起,孙道临、秦怡等电影和文化界名人也与之有着不解之缘,这栋建筑堪称上海城市变迁的缩影。但随着外立面密集的“蛛网”、时常堵塞的交通等问题,这里渐渐淡出大众视线。

武康大楼的重新“走红”并不意外。年,围绕创建人文之城的总目标,上海市明确提出“建筑是可阅读的”发展方向,要用可阅读的建筑展现温暖的人文上海,探索一套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标准,为建筑焕发新生。武康大楼的修缮工程从年启动,在纳入全市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范围后,楼体上的“蛛网”不见了,蓝白色塑料雨棚与空调外置机也与墙体“混为一色”,造型修缮、材料选用全部遵循原有风格,以“建筑考古”和“中药调理”方式保证“修旧如旧”。门前交道口同步进行“微更新”,改善最佳拍摄点位锐角区域,拓展转角空间,形成宽绰的“源点”广场,广场地上°的旅游指引信息,连接起周边宋庆龄故居、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等其他优秀历史建筑资源,进一步拓展这一区域“建筑可阅读”整体空间。

武康大楼,上海各区特色历史建筑、富有年代感的私家别墅经过复原修缮,施以智慧管理,都成为了高颜值、能小憩、观赏与服务兼备的新空间,这些曾经或隐匿于市井,或沉寂在路边的“凝固艺术”,回归大众视野。

见史:讲好建筑背后的故事?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传统建筑是本地人文精神、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共同演进下的产物,而文化生态自然与建筑互为统一。

上海汇集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众多元素融合衍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建筑文化”,为上海展现别样的人文气象提供了深厚积淀。自《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确定了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及国际文化大都市目标,上海也在以最大化的开放建筑空间、多元的展现建筑背后的故事,作为带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塑造上海整体形象的新城市文化策略。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说:“上海的历史建筑应该被更多人读到、听到、看到、体验到。阅读建筑不仅是阅读一栋一栋的建筑,更是阅读我们的城市、城市的文化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

年,“建筑可阅读”工作从黄浦区等6个中心城区逐步向16个区推进,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位列其中。在西式建筑扎堆的上海,这座建筑格外醒目,雕花房顶、彩绘门楼、红漆圆柱,类似北京钟楼,其正是旧上海实施“大上海计划”的重要工程之一。然而,这栋建筑背后,从选址江湾、启用留美归来的爱国设计师董大酉、务求“合现代建筑趋势,不失中国原来面目”的建筑风格、坚持“左鼓右钟”的中式建筑理念、到因战中断施工等一系列故事,集中展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上海建筑、美学、工程、历史等多个领域的变迁,在修缮复原开放后,这里也成为了解读懂这座城市发展脉络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各类建筑的故事需要挖掘和传播,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围绕建筑的“可读性”开启新一轮推进工作。一方面为老建筑创新设计“说明书”,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